十八比一
今天報紙上一則新聞吸引我的注意力,一所私立小學學生得到全台中市英語朗讀比賽第二名,學校很驕傲孩子優異的表現,也特別大肆報導他們的英文課程,將孩子的得獎歸功於學校擁有外籍老師上課,而且每周十八堂英語課。
還記得幾個禮拜前拜訪一所台中市公立國小,因為我負責執行一個英語閱讀與聽力提升實驗計畫,孩子可以透過可愛的英語動畫有聲故事學習英語。
這所國小位於台中市區,但是卻有1/3弱勢家庭,1/3工人家庭。校長非常無奈的表示,每個低年級班級每周只有一堂英文課,根本沒有時間讓學生有時間使用這些有聲的故事影片,加強聽力與閱讀能力。也因為一周只能接觸英語四十五分鐘,剛學會就忘了,因此教英文成了老師的夢靨,因為再怎麼努力教就是看不到任何成效。而且上課拼命趕進度,只能機械式的練習,學生覺得枯燥乏味,老師也因為是走班式教學,每堂課重複相同內容,苦不堪言。有英語專長的老師,都儘量隱藏這項專長,只要能推就儘量推辭教英語,這也使原來英語師資不足的問題更雪上加霜。
校長的話令人心情沈重,幾乎我所拜訪的公立小學,校長都說同樣的話,大家都認為想要在公立小學學到英文難如登天,唯一解決方法就是進補習班,但補習班良莠不齊,往往花了大錢卻一無所獲。難怪許多家長擠破頭也要將孩子送進私立學校,不但有外國老師,而且一星期上課高達十八堂,這與公立學校只有一堂課,如何比?
政府口口聲聲說要國際化,要消除英語雙峰現象,但如果那位得獎的學生是就讀公立學校,靠著學校提供的一小時英語課,她有可能英語朗朗上口嗎?原來台灣英語學習雙峰現象是政府造成的,公立學校處處受限,沒時間也沒資源,,相較之下私立學校孩子卻是天之驕子,要什麼有什麼,如此不同的立足點學習,怎麼不會造成雙峰?
十八比一,公立學校的孩子就這麼被犧牲了,他們如何競爭?過去透過聯考機制,聰慧的孩子不靠補習還是可以脫穎而出,藉此窮人翻身。但自從政府實施十二年國教,私立學校輕而易舉取代公立,窮苦孩子似乎命中註定窮苦一輩子,這是坐在辦公室裡做決策的官員瞭解的事嗎?